國語日報專欄(十一) 父母難為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楊俐容 2008/5/24

「父母難為」是現代父母共同的心聲。由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高度物化的價值觀甚囂塵上,致使社會結構產生急劇的變化、人際倫理也面臨嚴重的挑戰。在傳統與現代交替浪潮中長大的現代父母,無論是內在觀念或外在行為,都存在著許多衝突與矛盾。
有人說:「當我們還是小子的時候,正好是老子威風的時代,等到我們終於當老子,卻偏偏碰上小子威風的時代。」面對這樣的變遷,難怪現代父母要搖頭太息大嘆難為了
這種尷尬的處境其來有自,仔細探究主因有三:

一、父母角色加重
近幾十年來,台灣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上都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知識水準的提升、社會風氣的開放,為人父母者很自然(或者被迫)地接受了西方心理學對於兒童發展的觀點。認為童年經驗對孩子的人格影響深遠,父母除了滿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如吃飽穿暖外,孩子的教育、心靈的成長等也須面面俱到。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孩子,我要你比別人強」等廣告詞深深烙印在父母的心靈,使得為人父母者無不卯足力氣侍候孩子。曾經在一個才藝班,聽到一群媽媽的對話,言談間透露出「孩子上越多才藝班表示父母越盡責」的觀點,即使滿臉卷容也要趕場接送。在這樣的氛圍下,也難怪現代父母們會覺得任重而道遠。

二、親子衝突增多
回顧我們的童年,無論父母親講的有理沒理,孩子多半不敢回嘴。反觀現在,父母被孩子質問:「為什麼都要聽你的?」而氣得七竅生煙,不知如何以對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於資訊發達,孩子們在思考能力未臻成熟時,主觀意識就已經受到媒體的滋養而茁壯。孩子也許很懂得爭取權利,卻未必見得會把該盡的義務放在心上;要求擁有自由,卻未必能承擔責任及後果。主觀意識高張,思考判斷的能力不彰,親子之間的衝突自然增多。
此外,由於社會變遷,造成物慾橫流、價值觀混淆,越來越多的商業行銷鎖定沒有經濟能力,卻易於認同流行文化的兒童與青少年。父母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勢必要和媒體及商業廣告搶攻孩子的心靈,陷入一場勝算不大的苦戰,即使勉強可以扳回一城,也要耗盡精神與心力。
求新求變帶來壓力、求快求好造成緊張,而人際疏離更導致心靈的空虛,這種種因素對現代的親子關係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三、教養觀念紛紜
戰後出生的這一代,目睹台灣走向民主開放的過程,在教養觀念上多半傾向民主,然而制度的施行與觀念的內化並不必然伴隨而生。許多父母看到現在年輕的一代過於自我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往往轉而質疑民主教養的適切性。
此時,烙印在心靈深處的權威便逐漸死灰復燃,於是在民主與權威之間擺盪,逐漸孕育出「恩威並施」的原則。不過,父母對於何時該「恩」、何時該「威」未必說得清楚,最常見的則是「情緒好時民主一點,情緒不佳時權威一些」。
傳統的教養方式越來越不管用,民主思潮則是無法抵擋的時代趨勢。然而,真正的民主並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在一個人思考判斷能力範圍內賦予選擇的自由,並讓他承擔隨之產生的責任。

做父母的必須能在尊重的前提下,依照孩子的年齡及個別差異,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自主,並給予適當的規範。但是,自主與規範的界限在哪裡,正是父母們最難拿捏之處,有人說:「教養孩子是一門藝術」,這種難以言傳的特質,使得父母們在教養這個課題上意見紛紜、莫衷一是。所幸危機就是轉機,許多父母為了突破上述困境,積極閱讀相關書籍、聽演講、參加成長團體或讀書會。雖然辛苦,卻也因此大幅改善親子關係,贏得真正的親密。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為了讓自己享受親職角色,更為了充分享受天倫之樂,父母這門學問值得用心鑽研喔!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