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新世紀的優質親子關係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楊俐容


父母難為

「父母難為」幾乎是二十世紀末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聲。由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高度物化的價值觀甚囂塵上,致使社會結構產生急劇的變化、人際倫理也面臨嚴重的挑戰。這一代的父母,在傳統與現代交替的浪潮中長大,無論是內在的觀念或外在的行為,都存在著許多衝突與矛盾。有人說:「當我們還是小子的時候,正好是老子威風的時代,等到我們終於當了老子了,卻偏偏碰上小子威風的時代。」面對這樣的時代更迭,難怪為人父母者要搖頭太息,大嘆難為了。


現代父母的困境

面對這種尷尬的處境,許多父母都覺得無力與挫敗,要破解這樣的困境,必須先了解問題的根源,觀察這些年來社會的變化,可以發現現代父母的困境主要來自於下列三項因素:


一、父母角色加重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上都深深受到西方思潮的撼動與影響。在戰後出生的這一代,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知識水準的提升、社會風氣的開放,在當了父母之後,很自然(或者被迫)的接受了西方心理學對於兒童發展的觀點:認為孩子年幼時的種種經驗對其人格影響深遠,父母除了滿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如吃飽穿暖之外,舉凡孩子的教育、心靈的成長等等更須面面俱到。

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孩子,我要你比別人強」等原本是商業行銷的廣告詞,竟深深烙印在父母的心靈,使得為人父母者無不卯足力氣侍候孩子,甚至過度的涉入孩子的生活,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曾經在一個才藝班,聽到一群媽媽的對話,言談間隱約透露了孩子上越多才藝班表示父母越盡責的觀點;望著這些「教育媽媽」趕場接送所流露出來的倦容,內心不覺沈重起來。

近幾年來,教育當局推動「學校日」、要求各校辦理親職教育、父母成長團體或課程,其用意除了強化父母角色扮演的能力之外,更凸顯出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角色的的重要性。相較於過去的時代,孩子一旦進入學校的體制當中,父母就放心的將教育權完全托付給老師的情況,也難怪現代父母們會覺得任重道遠了。


二、親子衝突增多

回顧我們的童年,無論父母親講的有理沒理,孩子多半不敢回嘴。反觀現在,父母被孩子一句質問:「為什麼都要聽你的?」,氣得七竅生煙,或者是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以對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於資訊發達,孩子們在思考能力未臻成熟時,主觀意識就已經受到媒體的滋養而茁壯。現代的孩子很懂得爭取權利,卻不太把該盡的義務放在心上;要求擁有自由,卻不願意承擔責任及後果。主觀意識高張,思考判斷的能力不彰,親子之間的衝突自然增多。

此外,由於社會的變遷,造成物慾橫流、價值觀混淆,越來越多的商業行銷鎖定沒有經濟能力,卻易於認同流行文化的兒童與青少年;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勢必要和媒體及商業廣告搶攻孩子的心靈,陷入一場勝算不大的苦戰,即使勉強可以扳回一城,也要耗盡精神與心力。

求新求變帶來壓力、求快求好造成緊張,而人際疏離更導致心靈的空虛,這種種因素對現代的親子關係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三、教養觀念紛紜

戰後出生的這一代,目睹了台灣走向民主開放的過程,因此在教養觀念上多半傾向於民主,然而民主制度的施行與民主觀念的內化並不必然伴隨而生。許多父母看到現在年輕的一代過於自我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或者「沒大沒小」的行為特徵,往往轉而質疑民主教養的適切性。此時,童年深深烙印在心靈深處的權威便逐漸死灰復燃,於是為人父母的在民主與權威之間擺盪,逐漸孕育出「恩威並施」的原則,但是對於何時該「恩」、何時該「威」卻未必說得清楚,最常見的則是「情緒好時民主一點,情緒不佳時權威一些」。

父母對於子女的權威所植基的基礎----知識、力量及經濟----逐漸崩壞,致使傳統的教養方式越來越不管用,民主思潮則是無法抵擋的時代趨勢。然而,真正的民主並非「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在一個人思考判斷能力範圍內賦予選擇的自由,並讓他承擔隨之產生的責任。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思考與行為都未臻成熟,做父母的必須能在尊重的前提下,依照孩子的年齡及個別差異,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自主,並給予適當的規範。但是,自主與規範的界限在哪裡,正是父母們最難拿捏之處,有人說:「教養孩子是一門藝術」,這種難以言傳的特質,使得父母們在教養這個課題上意見紛紜、莫衷一是。

為了突破上述的困境,許多父母積極閱讀相關書籍、聽演講、參加成長團體或讀書會。結果發現即使是專家對於管教孩子的尺度也有不同的看法,某些坊間廣受父母歡迎的訓練課程被批判為“過於放任”,書看得多的父母可能還很容易就會發現專家們也常常意見相左、互相矛盾。不過,儘管尺度寬鬆不一,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肯定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有一個研究發現溫馨、積極表達關愛、和子女溝通良好,同時也注重對孩子的管教、要求孩子獨立自主的父母所教養出來的孩子較為成熟、能幹。這些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但同時也會以明確、堅定的指示要求孩子表現適當的行為,這正是民主教養的典範。而最令人憂心的是非常關愛,但不太懂得如何去管教、要求孩子,也不會溝通的教養方式,也就是溺愛子女的父母親所教養出來的孩子最不成熟。至於傳統的權威教養,講求控制卻吝於表達關愛,不重視孩子的感受與想法也不做溝通,往往造就出獨立、自制力強,但卻比較僵化、退縮,對外界不太信任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也許創意不足,但對社會不會構成危害,也難怪當我們掌握不到民主的尺度,又目睹放任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時,會緬懷過去伴隨權威教養所產生的道德與社會秩序了。


優質親子關係的優點

但事實上,更多的研究指出重視溝通的優質親子關係,能為親子雙方帶來許多好處:

一、孩子的發展比較健全

民主的教養使得孩子能從挫敗中學習,而不是只學到害怕犯錯;能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而不過度的追求完美或者害怕退縮;也幫助孩子發展出獨立、自信、富有創意,又能尊重他人的特質。

二、父母比較輕鬆愉快

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能力與特質,因而能為孩子設定合理的期待及標準;孩子容易獲得成功的經驗,也樂於參與家務及家庭活動;父母在辛苦的付出之外,比較有機會體會到養兒育女的喜悅。同時,透過溝通讓父母學會表達自己的管教原則與情緒,孩子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等等,都讓父母可以卸下為孩子的所有行為負責的重任,有餘裕去享受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

三、親子雙方都能充分享受天倫之樂

曾經有位小學男生對著他的媽媽說:「媽媽,你等著瞧好了!等你將來年紀老了,我一定要安排你星期一上英文、星期二學鋼琴……暑假還要送你去夏令營。」讓人聽了不覺莞爾。然而仔細想來,這一代的孩子已經不再受傳統的倫理道德所束縛,將來他們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父母親,多半取決於童年時觀察到父母親如何侍奉祖父母,以及他們如何感受、體會父母對他們的愛了。

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能積極清楚的傳遞父母親對子女的愛,這種以人為本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深具同理心,讓孩子即使沒有道德的約束仍然能夠基於親情而願意關切父母的老年生活。禮記大同篇有云:「老有所終」,所謂的“含飴弄孫”意味著對於老年人而言,當人生辛苦了大半輩子終於可以稍微卸下重擔時,還能夠與子孫和樂融融,從中體會生命的延續而能夠坦然的面對生命的結束,才是幸福的歸宿吧!



如何建立優質親子關係

為了提升親子溝通的品質、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為人父母者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向著手:


一、充實相關的知識

“了解”是愛最重要的基礎與內涵,因此在這裡的知識指的是對於自己以及孩子的了解。譬如說:我們看到這一代的孩子在物質享受上比我們童年時充裕許多,因此會認為他們比我們好命許多,卻很難想像孩子在享受便利的現代生活的同時,也必須承受快速變動以及危機重重所帶來的壓力。如果父母能有所理解,也許比較能包容孩子因不安而產生的不適應行為,也比較能夠對症下藥,協助孩子學會調適與面對。

此外,學習與兒童青少年發展相關的知識,或參加父母成長團體,能幫助父母了解到孩子某些行為的普遍性,察覺自己的緊張與焦慮,因而能以較輕鬆的態度來面對,相對的處理的結果也會比較理想。

至於對自己的了解與察覺,讓父母能夠重新省思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與規範是否合宜,幫助父母清晰完整的表達自己,也讓孩子學會互相尊重。


二、學習溝通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是有方法的。像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欣賞並鼓勵孩子,就是相當重要且基本的技巧。具體的鼓勵而非泛泛的讚美,能夠讓孩子珍視自己內在的能力以及願意合作奉獻的精神;全然的接納,則幫助孩子建立了自尊與自信。

“聆聽”是所有溝通理論必然會提到的重要技巧,認真的聆聽傳遞了想要了解對方以及願意接納對方的訊息,因此讓孩子能夠坦承的表達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從中釐清自己的困境,也使得孩子在情緒比較平穩後願意接受父母夠提供適切的引導。

“我訊息”是另外一個常被提及的溝通技巧,其重點在於教導父母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孩子在考量父母的需求下,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父母是維持家庭功能與運作的主要人物,因此在某些情境下,孩子的確必須配合或甚至以父母的需求或考量為前提,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傳遞的訊息不夠清晰,孩子就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現象,或者因為父母批評責罵中所傳遞的貶損之意而自尊受傷,這恐怕不是父母的原意吧!。

此外,改善環境的安排、善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使用價值澄清法來處理親子觀念上的歧異……等等技巧,也都有助於提升親子間的溝通品質。


三、把握頓悟的機會

曾經有位母親只有一個獨子,照顧與呵護之周到自然不在話下,但是這位母親性好整潔,因此當孩子不小心打翻或弄破東西時,便忍不住會破口大罵;長期下來,孩子對於母親不免心生畏懼。母親察覺到這關係中的緊張,也很努力的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親子關係雖然逐漸改善,但進步的速度非常慢。直到有一天,做母親的在洗碗時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只見兒子悶不吭聲的站在一旁看著母親處理善後;等母親收拾好之後,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開口說道:「媽媽,你有沒有發現,你打破碗時我都沒有罵你。」這個母親當下如受當頭棒喝般,頓悟到:「孩子對大人比起大人對孩子要寬容許多」,以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此後,母親仍然會教導孩子小心行事,但對於孩子的無心之過就真的能夠理解而不會動怒了。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能放下身段、拋開面子,願意把握機會去改善自己,孩子將會引導我們去觀照自己的盲點,開拓生命的空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但孩子也同時是上天派來豐富我們的人生的小天使;如果能體會這一點,養兒育女就不再只是沈重的負擔了。


新世紀、新展望

展望新的世紀,人類將擁有更豐富的知識與更先進的科技,許多父母憂心在知識更迭如此快速的時代,我們不再能扮演孩子人生的領航者的角色。然而,回顧二十世紀的發展,我們卻發現雖然科技的進步,使得傳媒、電腦、網路取代了父母知識傳遞的角色,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部機器可以在人文的思考、智慧的啟發,以及情感的滋潤等更為深刻的生命教育課題上扮演與父母同等重要的角色。更進一步的說,這一代的孩子雖然在生理及知識上都比我們以前要早熟的多,但在情感與智慧的層面,卻也比以前更迫切需要父母的帶領與關照。建立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固然有方法可循,但更重要的是為人父母者能夠率先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反思社會中的種種現象,願意承擔起陪伴、教養孩子的責任,才能真正落實「知行合一」,讓優質的親子關係成為父母與孩子共同的願景。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