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專欄(十六) 讓不一致成為高EQ的滋養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楊俐容 2008/8/3

在某場演講的Q&A時間裡,一位年輕的媽媽問了我如下的問題:「夫妻管教態度不一致,常常因此而衝突,該怎麼辦?」,她同時舉了一件剛發生的事情做為例子,希望能找到方法化解。

兒子就讀的幼兒園來了一位新同學,這位新同學很喜歡找兒子玩,但是力道的掌握不太好,因此兒子三天兩頭的總會帶一點點小傷回來。有一天,當爸爸的看到孩子手上的傷痕,非常生氣地怒罵:「不是早就告訴過你,要是有人敢欺負你,就要狠狠地把他打回去。下次再發生同樣的事,回來後我要加倍處罰你,聽到沒有?真是沒用!」聽完這話,孩子嚇得縮在角落裡淚流滿面。她一方面心疼孩子在外受委屈回家還要挨罵,另一方面也擔心這種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以暴制暴」,當場反駁:「孩子又沒錯,為什麼要罵他?再說,打人就是不對的,你怎麼可以教孩子打人呢?」。就在他們夫妻吵得不可開交時,兒子也越哭越大聲了。


不一致是常態
不一致是許多夫妻在教養孩子時會產生的疑惑與困擾,也有不少夫妻為此心生嫌隙,甚至因而感情失和,兩人漸行漸遠。但事實上,「不一致」本來就是常態,尤其是夫妻在生活上交集很多,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真正造成衝突的往往不是差異,而是討論差異、面對衝突的方式。當不一致出現時,夫妻雙方如果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並能適當地自我克制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在孩子面前大動干戈,甚至進而主動安撫對方的心靈,待雙方都比較冷靜了才進行討論與協商,對於孩子反而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教育,讓他們體認個別差異,也從中學習衝突處理的智慧。

防患未然
夫妻共同生活久了,對彼此的情緒反應多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配偶會有什麼樣的後續反應,往往是可以預測的。在此事件中,如果媽媽想像得到當孩子敘述過在學校中被打的事之後,爸爸極可能嚴厲叱責,甚至動手體罰,那麼為了避免問題越演越烈,最好能在爸爸一開始叱責時即時採取行動,巧妙地化解衝突氣氛,甚至適當地將孩子帶離現場。否則在對方一陣辱罵甚至毒打之後才來排解,對孩子而言身心的傷害已經造成了,口頭安慰也於事無補。

異中求同
化解衝突最佳的方法就是「異中求同」,簡單的說,也就是當夫妻管教原則不一致時,先不去凸顯雙方論點的差異,而努力找出彼此的共同點,並且積極表達。這樣一來,既可以避開對立性的爭執又能夠讓對方感到受到被尊重。
以上述事件為例,媽媽不認同爸爸以嚴厲的話語斥責孩子,也反對以「打回去」的方式處理孩子間的肢體碰撞,這是兩人相異之處。但看到孩子身上的傷痕而感到不捨心疼,以及希望孩子學會處理人際困擾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這就是兩人的相同之處。
許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脫口而出的多半是:「小孩子打打鬧鬧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被打已經夠委屈了,你就別再罵了……」,不止凸顯了和爸爸意見的差異,「大驚小怪」一詞也有指責爸爸不對的意味。這麼一來,當爸爸的很容易覺得不被尊重,或認為做媽媽的在故意唱反調,因而更加光火。為了證明自己沒錯,抓住兩人的差異大做文章,最後演變成夫妻鬥嘴的情況,不只非大家所樂見,孩子更容易認定自己是造成爸媽爭吵的罪魁禍首,落得一個全輸的局面。
此時,媽媽可以試著在爸爸說話告一段落時,試著以自己覺得比較恰當的方式將爸爸內在的關切表達出來:「你看,爸爸很心疼你受了傷,好擔心你被欺負……」。如此一來,爸爸可以因此覺察自己想表達的其實是關心與擔心,也不會因不受尊重而想要據理力爭,更可以感受到夫妻對家庭的共同關切。等大家情緒降溫之後,再來協商、討論,共同面對問題,一定比較容易達到共識,激盪出好的解決方法。

以不一致滋養高EQ
瞭解並尊重個別差異是高EQ的表現之一,而如果能進一步包容甚至欣賞差異,那麼人際間的許多衝突都將獲得妥善的處理。夫妻的不一致也許是困擾的來源,但換個角度想,它也可以是讓爸爸媽媽以身作則示範衝突處理,幫助孩子學習高EQ的絕佳機會喔!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