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專欄(十七) 好動兒的教養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楊俐容 2008/8/17

有一位三年級的小男孩,非常活潑好動,凡是需要長時間專注的課程,他都顯得浮動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但是這個孩子非常有美術天分,只要是動手操作的美勞,他就能安靜地從事手邊的工作。七、八月正直荷花花期,安親班的老師安排了戶外教學,以賞荷作為「水生植物」的學習活動。

可以想見的,無論是導覽人員的解說、小組討論,或荷花池畔的觀察,只要時間稍長,這位小男孩就會開始遊走。於是,老師請他幫忙將池裡各種狀態的荷花都畫下來,作為後續課程所需要的教具: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全然綻開、有的花朵凋零露出青綠色的蓮蓬,有些則已完全成熟、在咖啡色的蓮蓬中看得到一顆顆的蓮子。


該生在受到老師的託付之後,果真安靜的坐在池畔,描繪起荷花的各種姿態。戶外教學結束後,老師又請該生將這些圖畫製成卡片,並按照荷花的生長週期製作成一套圖卡,放在教室供其他同學參考。在老師的慧心安排下,該生也吸收了有關荷花生長週期的知識。

活潑好動似乎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因為他們對外界的一切事物,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慾望。有一句台語俗諺說:「囝仔人屁股會生蟲」,雖然不甚文雅,倒也頗能貼切形容孩子好動的特質。不過,好動雖屬正常,有些孩子的活動量卻顯然高於同齡孩子,如果再伴隨著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衝動……等特質,就很容易為父母、師長、同儕,甚至自己帶來困擾。

近幾十年來,由於醫學上的研究漸多,「過動兒」成為廣為人知的名詞,並為頭痛不已的家長及老師帶來一絲希望,期盼透過治療降低孩子所帶來的困擾。然而有些孩子雖然經過評估被判定不是過動兒,唯其行為依然持續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困擾。

對於這樣的孩子,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觀點來解析。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一生下來就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質,對於人、事、物都有他特定的反應方式,後天的教養與教育雖然可以調節其外在表現的方式與自我掌握的程度,但其本質卻不會改變。

心理學家將這種天生的差異歸納為九個項目,活動量也是其中之一。小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的活動量就有明顯的不同,有些寶寶在媽媽的肚皮裡就像個足球選手般踢來踢去,有些則優雅如在水中漫游,相信這是很多母親都感受得到的事實。前者從呱呱墜地之後就不需要太多睡眠,換尿片時動來動去,可能還走不穩就急著要用跑的;稍長,則可能成為跑跑跳跳、爬上爬下、不停說話的孩子。

面對好動兒,家長及老師可能會窮於應付、筋疲力盡,尤其是家長有時還要背負他人的指責,落得教養無能的狼狽模樣。如果不了解這種天生氣質而嚴厲壓抑,孩子很容易變成畏畏縮縮、沒有自信;但如果過度縱容未能有效管教,又很容易造成孩子無所節制,性格更為極端。

1.了解並尊重孩子的天生特質:了解孩子的好動並不是故意和大人作對,而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就比較不會陷入「唯有……才是好孩子」的思考模式,能夠以適合孩子的期望來滋潤孩子的成長。

2.以正向的態度與信心看孩子:以「精力充沛」取代「調皮好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喜歡自己的孩子,行為自有分寸;正面形象的話語讓孩子有動力去改變不適當的行為。

3.安排有利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因材施教」是教養與教育的真理,學習以適合好動兒的教養與教育方法來帶領他們,孩子自然能慢慢修正自己,學習調節自己的特質,並逐步發展為成熟、富有彈性,卻仍能保有自我風格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天生就帶有反應遺傳和童年經驗的特殊喜好,而人格的健全發展是基於對這些喜好的培育,不是努力去改變它們。雖然和精力充沛的孩子相處,的確需要超人的耐心與體力,但當我們能用積極、正向的態度來看待這些特質,同時施以適當的管教時,這些特質在日後可能成為孩子成功的要素。如同本文一開始所描述的故事,期待更多的家長與老師能夠了解、尊重孩子的本性,以愛心和智慧帶領孩子走過成長的歷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