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專欄(十八) 以「共感」創造家庭幸福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楊俐容 2008/8/30

由瑞典國寶合唱團ABBA二十多首暢銷經典歌曲組合而成的音樂喜劇《媽媽咪呀!(Mamma Mia!)》,最近改編成電影版本,抓住夏日假期的尾巴在台上映。兩位女兒看過電影之後,開始瘋狂投入ABBA的迷人旋律裡,家裡不只鎮日播放ABBA的音樂,還找了其他翻唱版本來作比較。

開學前幾天,家裡循例要為暑假舉行小小的歡送儀式,一方面為長達兩個月的假期畫下美麗的句點,另一方面也為即將展開的新學期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今年,由於兩位女兒對於《媽媽咪呀!》裡充滿音樂和舞蹈的歡樂情緒念念不忘,又認為即便是平常不過的生活,如果一家人能夠適時地共享平凡且得來容易的快樂,莫不是一種幸福。於是她們便主動要求擔綱,負責規劃活動。


剛入夜,女兒們調好燈光、備好飲料,就讓ABBA的歌聲滿室流洩,那聲音喚起了我和外子年輕時節的記憶,許多美好的感受重現心底。當「Money,Money,Money」黑色幽默的曲調節奏傳入耳朵,一家子快樂的尖叫起來,無法抵抗旋律的動感隨之起舞。一開始每個人只是非常隨性的擺動身體,但一首接著一首、緊湊歡樂的樂音激發了每個人的舞蹈細胞以及編舞創意;外子懷舊的跳起了幾十年前流行的”痞子舞”、小女兒為這齣音樂劇研發掺著戲劇成份的舞步、大女兒將學校土風舞課程的舞步融入,我則認真的分析舞步以解決隊形的問題。

我們一家無拘無束的融入音樂舞蹈之中,不僅從中感受到肢體的開放以及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及掌握,更因為共享歡樂而產生深層的幸福感受。先生和我看到兩位女兒跳舞的才能和搞笑的天份,兩位女兒也深刻的體認到,平常忙碌嚴肅的父母也有天真好玩的一面。在跳舞的過程中,家人之間充滿了正向的情緒和真誠的互動,那美好相聚的片刻成為這個夏日最令人回味無窮的記憶。

「共感」是親密關係最重要的基礎。男女交往的過程,無論是相約去踏青或看電影,主要的目的就是創造「共感」的時刻;也有不少學者觀察父母親和小小孩的互動,發現父母越能回應孩子的情感表現(跟著孩子笑、學著孩子扮鬼臉等),親子之間的信任與連結也就越緊密。創造心有靈犀的片刻,享受正向情感的交流,的確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妙方。

多數夫妻年輕相戀時都曾經歷過這種時刻,遺憾的是,隨著婚齡漸增,日常生活被種種瑣事淹沒、當年的熱情逐漸耗損。於是有些夫妻感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以為熱情不再是因為對彼此沒感覺了,卻忘了當年的「共感」其實是自己用心創造出來的。只要談過戀愛的人都相信愛情的存在,但未必能夠體認愛情要走到永遠必須靠雙方持續的創造「共感」。

親子關係也一樣,當孩子年紀還小時,每當他突破一項挑戰,無論是獨立行走或是成功綁好鞋帶,父母總不吝給予肯定和鼓勵,和孩子共同陶醉在完成一項任務的成就感裡。但隨著孩子日漸成長,父母的目光轉移聚焦在功課這件事情上,而且對於孩子未能達成的工作特別敏感,至於和課業無關的課題,父母更是意興闌珊。在「共感」逐漸減少的狀況下,親子間的親密感隨之淡薄,此時許多父母會感嘆:「翅膀硬了,就不要爸媽了」,卻不知道其實孩子也渴望可以無拘無束的和父母共同感受美好的事物。

放聲高歌、盡情舞動是我家「共感」的來源之一,除此之外,玩文字遊戲、分享八卦與笑話、一起看晚霞、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漫步,也是常見的家庭活動。但每個家庭都有他獨特的生活方式與脈動,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裡,只要能珍惜每一個零碎的片段,以平常而容易的方式打造「共感」的幸福基礎,在某些特別的時刻,例如:生日、節慶、假期始末等,則可以特別設計具有家庭特色的活動來凝聚家庭的情感,相信都能以「共感」創造屬於自己獨有的幸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