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頒獎」事件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成長幼教季刊 1997冬季號

學校的夜宿活動剛結束,第二天早上美惠的老師就接到娃娃車隨車老師傳達的訊息,說美惠的媽媽請老師打電話跟她聯繫。由於美惠的媽媽常為了一些小事,如:請老師幫孩子添衣服、脫衣服等,打電話到學校來,老師就在有點疑惑、有點煩的心情下拿起話筒。



老師:「喂!美惠媽媽,我是孫老師,有甚麼事嗎?」
媽媽:「孫老師,我是想問妳,今天戶外要去哪裡?」
老師:「今天戶外要去陽明山。」
媽媽:「陽明山我們去過啦!今天那麼冷的天氣還要去嗎?」
老師:「今天是稍微涼了點,但天氣滿好的,我們還是會去。」
媽媽:「這樣子,我們美惠很容易生病,一吹風就會感冒。每次一出戶外就生病,一年到頭都沒斷過,醫藥費花了很多錢呢!她上了幼稚園以後,不只學費貴,醫藥費還要加進去耶!」
老師:「我想我們會特別注意,提醒她穿脫衣服。」
媽媽:「其實我也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要麻煩老師多注意一下。」
老師:「這我們會。」

媽媽:「對了,老師!夜宿活動結束後,美惠回來哭得好傷心好傷心!她說到“頒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師:「是這樣子的,我們夜宿都是在學校住一晚。活動結束時,為了鼓勵小朋友,班上每位參加夜宿的小朋友,我們都會送他一份禮物。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頒了三個獎,特別鼓勵三個孩子。」
媽媽:「“特別獎”到底是怎樣回事?我看她回來一直哭,說她也有進步,老師卻都沒有看到。為什麼她沒有“特別獎”呢?」
老師:「哦!是這樣子的,媽媽,我們選的三位小朋友,其中一位是平常很黏媽媽的,但是那天卻不用媽媽陪,另兩位小朋友平常自理能力很差,那天卻能夠自己整理衣物、棉被……,所以我們特別頒獎鼓勵他們。」
媽媽:「哦!是這樣子的!那我跟她講講看好了!」
老師:「其實那一天在頒獎完後,我們也有看到她臉色不太好。嗯,我是說,我在想她大概心情不是很好。」
媽媽:「對呀!我就在想,奇怪!她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夜宿活動,怎麼去接她的時候,她卻那麼不高興。」
老師:「可是,一方面也是因為那時候比較忙,沒有辦法馬上去處理她的情緒。而另一方面不知道媽媽覺得怎樣,我在想是不是也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她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媽媽:「她呀!就是比較敏感。不過,因為我自己也當過老師,我是這麼覺得,你們發禮物時應該要公平一點,應該每個孩子都要發到,這樣孩子才不會有情緒。這對孩子很重要的……
老師:「也許我再跟她說明清楚,這三個特別獎是怎麼來的好了。我在想,也許美惠比也需要妳幫著她一起度過這個情緒比較低潮的狀況,不知道媽媽覺得怎樣?」
媽媽:「我再來處理好了!我再來處理好了!好了,我也不跟妳講了,再見!」
老師:「拜拜!」


覺察.同理.走入核心

看完這個案例,讓人忍不住要為文中這位老師喝采。從老師的兩段話:「其實那一天在頒獎完之後……,以及「也許我再跟她說明清楚……」中,我們看到老師展現出她對孩子的情緒與家長的感受是重視的。然而,在照顧到家長的要求、承諾願意關切、會注意頒獎這件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提醒父母,這是個讓父母與孩子一起來學習的機會。老師不慍不火的話語,既非認錯,也沒有反駁,因此能發揮接納家長、澄清自己的功效。

孩子在學前這個階段,其人格與情意的發展,深受父母與老師這兩股力量的影響。老師、學校會努力提供給孩子一個比較理想的成長環境,不給孩子過當的挫折。但如果有不完美、有挫折,正需要父母和老師一起來協助孩子,學習如何去面對、去處理這個難題。在父母與老師溝通的過程裡,如何在家長的要求與幼教師專業的理念、做法中,取得一個平衡,的確是相當不容易的一個課題。


「溫和堅定」是妙法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在親師互動中常會碰到的問題 ----- 如何面對家長的防衛性?從一開始關於出戶外的那段對話,我們就可以發現,媽媽一直要凸顯她的孩子,甚至她自身是嬌貴的。這樣的家長其實內心往往很脆弱,因此和別人相處便不免要先虛張聲勢一番。如果,我們被唬住了,滿足她的各種要求,這位家長可能會得寸進尺;而選擇了據理力爭,又很可能會激起她的自我防衛,引發溝通衝突。

老師在面對這樣的家長時,惟有察覺她內在被掩飾了的自卑與不安、同理她的感受,才能突破對方的心防。對話的前半段有很強烈的「公事公辦」的味道,當媽媽說「哦!是這樣子的!那我跟她講講看好了」時,雙方的溝通好像已經嘎然而止。但是老師一句「我們也有看到她臉色不太好」適切地表達了關切,讓對話能夠繼續,也才能觸及「孩子如何面對挫折」這個主題。

然而在這同時,老師也誠實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的教育原則。「讓她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需要妳幫著她一起度過」這兩句話顯現出老師“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是面對外強中乾的家長,欲求得雙贏局面的最佳妙法。

也許有些老師會覺得整個溝通過程雖然順暢,但媽媽避重就輕的反應:「我再來處理好了!」「我也不跟妳講了」總讓人覺得老師要表達的,家長好像未必聽進去。這樣的對話,距離深度的溝通的確尚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就如同孩子各個不同一般,家長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也很大。防衛性很強的人,常常讓週遭的人覺得不舒服,自己也很受苦。但幼教老師並非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我們不需要為家長做診斷,也無法提供任何輔導或治療。因此,只要盡我們所學去維持良性互動,無法憾動對方之處,就惟有積極地“接納”,或者消極地“妥協”了。


坦誠相對,明確告知

此外,任何人際溝通要達到良好有效的目的,還要坦誠深入,除了建立恰當的態度原則,並運用一些溝通技巧外,彼此的情誼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當老師與家長之間,有足夠的安全感可以來共同分享、討論孩子成長過程中正、負面的種種現象時,最幸福的固然是孩子自身,但老師和家長也必然能同時感受到親師之間溫馨的情誼。這種情景,相信是不少人的共同經驗。而對許多資深的幼教師而言,甚至可能是支持他們在幼教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一股力量。


接著,我們來看看關於家長的“操控性”這個問題。雖然在對話中並不十分明顯,但是的確有許多老師都接觸過這樣的家長。一星期要打好幾通電話來,要求老師的又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或者對老師的教學、學校的措施有一大推意見,還用了大量的「應該」這個自眼。如何不傷感情地婉拒家長過多的打擾,也就成了幼教老師常面臨的問題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首先,當親師溝通與對幼兒的照顧衝突時,應以後者為優先,並且清楚地告知家長。有些幼兒園在新生入學時,會給家長一些書面資料,陳述學校的教學理念或實際的做法;並在其中明白表示,非不得已請家長不要在上課其間打電話找老師,但歡迎家長利用下課之後的時間與老師溝通。事實上這的確是很好的做法,一方面照顧到家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家長明瞭,幼兒在學校與老師的互動是非常頻繁的:當老師以幼兒的需求為優先考量時,家長也才能放心地將孩子交給學校。

其次,幼教師除了照顧、教導幼兒之外,還有許多有關教學或行政,甚至是研究上的工作要做。凡此種種,家長未必都能了解。因此,當老師時間有限,而家長卻顯然意猶未盡時,老師最好明確告知家長,您有多少時間可以和家長談,並依據問題的嚴重性或困擾度來決定是否需要另行約定時間。而一旦有約定時,一定不能忘記。至於,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是否要和家長做更深入的互動,就隨著每個人的個性,狀況而定了。


最後的提醒……

就這個案例,我們要探討一下親師互動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學齡前的孩子,其心智就如海棉一般,對於環境中的種種刺激,吸收能力相當強。因此孩子雖然未必意識得到大人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卻很可能耳濡目染地學會操控、掌控別人。這時候,老師除了在面對家長,因裡難免會有厭煩的感覺之外,甚至有可能會把這種感受轉移到孩子身上。


在本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媽媽其實並無惡意,甚至當她發現老師可能有不被信任的負面感受時,她還會趕緊解釋說:「其實我也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要麻煩老師多注意一下。」這位媽媽也許只是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脆弱、不安的一面而已。但老師也會碰到有些家長支配慾比較強,或者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習慣指揮別人,而孩子也在無形中沾染了這種習氣。譬如說:孩子可能會發現任何不太愉快的事或挫折,只要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就會打電話或親自到學校處理;或者是孩子在幫家長傳達訊息,例如:「xx老師,我媽要你打電話給她」時,學到了令人不快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同樣可以運用前幾段所提到的原則以外,老師更需仔細體察自己,將看待孩子的觀感與對家長的情緒區分開來,才能夠保護孩子不受其害,也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能在學校提供孩子另一種人格風貌。


本文作者為耕心親子教室創辦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