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餅乾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成長幼教季刊 1996 秋季號

小瑜爸爸某日面色凝重地告訴老師:「小瑜昨天回家時,媽媽發現她的陰道口紅腫,她說是小立弄的,而且是用手指弄的。」陳老師告訴家長她會處理此事。

之後,陳老師問小立由沒有用手指弄小瑜尿尿的地方,小立說:「沒有哇!」再問小瑜她卻說有。「甚麼時候弄的?」……「在工作的時候,……好像是在睡覺的時候。」「用甚麼弄的?」「媽媽說用手指弄的。」

下午小瑜媽媽來園說:「園長,小瑜三天沒洗澡,所以一直沒發現,直到昨天包尿布才發現怎麼是紅的,那麼小的孩子怎麼會這種動作,一定與他的家庭教育有關,可能要找心理醫生輔導吧!」之後小立媽媽來園,紅著眼眶說:「我兒子怎麼可能做這種事,他才四歲!我們家一直很單純,這怎麼可能?」

隔天上午陳老師觀察小立工作的情形,發現他有拿數棒當掃把掃地,進而掃別人臀部的狀況。下午園長告訴小瑜媽媽:「小立有玩棒子弄別人臀部的現象,但尚不能完全確定是否有弄小瑜。小瑜告訴老師說是媽媽說用手指弄的,我想以孩子的個性,被弄痛一定會當場大叫,不太可能回家等到你發現。」小瑜媽媽說:「可是孩子真的受傷了,而且指名是小立弄的,她爸爸也非常生氣!」

第三天小瑜和小立已恢復正常,但家長的情緒尚未平息。小立爸爸來園:「太過分了,未查證就說我們家教不好,小女生三天沒洗澡也可能是尿布疹造成紅腫,怎麼一口咬訂是我孩子弄的,以後請老師費心,別讓小立和小瑜來往,免得又被誣賴了。」小瑜爸爸也有反應:「園長,不是用棒子就沒事了,那孩子有暴力傾向,請老師多注意,免得別人也遭殃。」

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夾在中間最難為的是陳老師,因為孩子仍然天天快樂的來上學,但雙方家長已不自在了,感覺上像是「孩子」本無事,「大人」自擾之。(台北曾園長提供)

在幼兒園裡,由於孩子們的互動有些摩擦,導致家長彼此心生嫌隙的情形雖然不是很多,卻也偶有耳聞。在上述的案例中,園長對於最後的結果覺得無法心安,顯示園長的感受相當敏銳,經營學園也很細膩,因為這樣的不了了之的確有可能帶來後患。

譬如說雙方家長雖然都沒有將箭頭指向園方,但如果以後這兩位小朋友之間再有任何糾紛發生,在家長間引發的可能是相乘的爆炸力,這時雙方家長也會開始怪罪園方沒有妥善處理(之前家長曾表示希望老師隔離兩個孩子)。此外,如何去面對人際衝突也是孩子發展上的重要學習之一,家長彼此間的敵意對孩子可能有負面的影響,居間協調的老師或園長若處理得當,就能夠稍微消解敵意,並帶給孩子兩好的示範。


同理家長的感受和情緒

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多數的幼兒教師對於是否要介入處理,都有滿明確的判斷原則,也因為每一個孩子在老師心目中都是同等重要的,老師的處理比較能對事不對人。但是對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當然比其他的孩子來得重要,在安全上的顧慮,父母擔心的程度也比老師大許多。在上述的案例中,小瑜的父母還未弄清楚狀況,就反應相當強烈,並以不適當的方式批評小立的家庭,可能與小瑜受傷的部位有關,也顯現出小瑜父母對孩子的安全顧慮相當深,當他們覺得孩子受侵犯時,情緒也特別強烈。當小瑜父母提出問題時,陳老師表示重視,並以不傷及孩子的方式試著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及時對家長做了回應,這些都是良好的親師互動所需要的因素。然而,小瑜父母所需要的除了弄清楚真相外,也需要老師來同理他們的心情,並為孩子的安全提出適當的保證,以解除他們的擔憂。在人際互動裡,如果我們只就對方提出來的問題予以回應,而忽略其言語背後的感受與情緒,溝通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沒有人能確定小瑜陰道紅腫的原因,但經過一番推敲之後,老師和小瑜父母對此一事件的的揣測顯然有滿大的差距。從前後的的對話看來,小瑜的父母後來大概也察覺到自己當初可能反應過度,但由於老師明白地指出事實真相,又未能聆聽他們的感受與情緒,小瑜的父母可能一時找不到台階下,仍繼續指責小立有暴力傾向,並再次要求老師注意孩子的安全也是可想而知的。

面對家長提出孩子在學校受傷的事宜時,無論事情的真相或事件的原因是甚麼,老師都可以先表達對孩子的關切,一句「爸爸一定很擔心小瑜的傷……」,可以化解掉家長心中的武裝(當然,也許陳老師已經表達了,只是在來函中未提及),再告訴家長學校對孩子安全的重視、學校會如何進行安全教育、性教育、教導孩子彼此尊重等等,也就間接地對家長的擔憂提出適度的保證,讓家長放心。最候再告訴家長老師對整個事件的推斷,以及學校處理孩子之間衝突的一般性原則,讓家長了解與接納。在與家長溝通時,如果我們察覺到家長有滿多的情緒,掌握先聆聽再處理的原則,可以讓溝通的過程順暢許多。


避免引起更多敵意的傳話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當衝突出現在家長之間時,老師應避免直接傳達家長彼此對對方的批判,因為評價式的話語最容易引起防衛與敵意。從園長的來函中顯示,雙方家長似乎並未直接面對面的談這個事件,但後來的發展卻繞著彼此的話語打轉,也因為如此,事件固然平息了,雙方家長卻十分不自在。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珍寶,在單純的家庭環境裡,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機會非常少。但上了幼兒園之後,隨著社會接觸的擴大,人際衝突也逐漸增多,這正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只要不是太嚴重或惡意的傷害行為,那麼不只孩子必須學習如何去面對與處理,家長也必須逐漸地去接受,並避免過度保護孩子。面對孩子間的衝突,正是我們協助孩子發展社會性,幫助家長學習接納、放鬆的契機。


註:有關「幼兒性教育」請參考本刊80年3月號第二卷第一期的專題。

0 意見: